安倍去了珍珠港,为什么不来南京 ?

2016-12-27 17:58

西小瓜编译

按照安倍本人的说辞,访问珍珠港“是为了证明日美关系已经成熟到日本首相可以访问珍珠港的程度”。

2016年12月26日,安倍执政满四周年。

1.webp.jpg

▲  12月26日,安倍晋三抵达夏威夷,开启访问珍珠港行程。在夏威夷,安倍悼念爱媛丸号遇难者,并向纪念碑献花圈。

安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这个日子——前往太平洋战争“起爆点”珍珠港“慰灵”。

并非为“答谢”

诸多分析认为,安倍此行是“回馈之旅或答谢之旅”。因为今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了原爆受害城市——广岛。

2.webp.jpg

▲  5月27日,奥巴马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慰问原子弹爆炸幸存者。

同时,也为了提醒侯任总统特朗普“不要脱离‘日美同盟’的框架”。

然而,这种分析并不确切。

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在去年4月安倍访问美国前,日方就已向美方表达了安倍想去珍珠港的意愿。其目的,就像安倍在美国众参两院发表《迈向希望的同盟》所言,是为了强调,“过去曾经以死相博的敌人,现在成了心灵沟通的朋友”;是为了显示,“日美同盟是一个牢固的联盟,由信任和友谊相联接,是一个深度合作的同盟”。

然而,令安倍悻悻然的是,美方并没有给安倍这个“面子”,因为“如果安倍首相先访问珍珠港,会妨碍奥巴马访问广岛。”美国可不想给外界留下奥巴马访问广岛“是被日方决定牵着鼻子走”的印象。奥巴马也亲自对安倍表示“不希望是被迫的访问”。此后,日美双方仍就安倍访问珍珠港事宜进行着沟通。

所以,即便不是特朗普而是希拉里·克林顿上台,安倍同样会造访珍珠港。

历史要“翻篇”?

日本人讲话,往往“表里不一”,在日语里就有“建前”(场面话)和“本音”(真心话)的说法。

按照安倍本人的说辞,访问珍珠港“是为了证明日美关系已经成熟到日本首相可以访问珍珠港的程度”。这只是“建前”,其“本音”则是:历史已经“翻篇”。

而且,安倍强调历史已经“翻篇”的言行,比比皆是:

3.webp.jpg

▲  2013年12月26日,即执政一周年之际,安倍不顾国内外多方劝告甚至警告,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此举的目的,除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还想告诉全世界:靖国神社里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是由美国主导的东京审判裁决的,美国都没说啥,其他国家就别老“揪住不放”了。也就是说,二战的历史已经“翻篇”了。

谁知安倍这次失算了,美国政府居然公开表示“失望”,令安倍政府非常不满。

4.webp.jpg

▲  自民党总裁特别助理萩生田光一在自民党总部的讲演中公开表示,“在共和党时代,这样拖后腿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我想说,就因为现在是民主党政权,是奥巴马总统,所以变成这样。”

确实,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曾连续6年参拜靖国神社,美国共和党小布什政府始终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共和党政权为了利用日本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对小泉政府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一直装聋作哑。

而萩生田光一的这种“本音”,显然令奥巴马政府感到刺耳,并质问:“难道希望共和党执政?” 

所谓“受害者”

安倍一直想摆脱所谓“道歉外交”,只“反省”而不“道歉”是安倍对待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此次造访珍珠港也是一样,他的立场不会变。

日本一直认为自己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但对中国而言,日本只是“加害者”,根本不是“受害者”。

5.webp.jpg

▲  “飞虎队”成员易岳汉在致安倍的公开信中表示,日本应最先向中国道歉。

12月25日,来自不同国家的53位学者、艺术家、社会工作者,联名以英文和日文发表了给安倍的公开信,质问安倍在访问珍珠港的时候,是否也应考虑向二战中遭受日军侵略的主要受害国——中国、韩国以及亚太国家和其他盟国的受害者表示哀悼?

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和民间团体人士也指出,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前,就已经在亚洲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并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惨重损失和伤害,若不首先将目光正视关键之处,便无法真正走出“战后”。

6.webp.jpg

▲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5月15日,安倍在参议院面对质询时曾经表示:“对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害和痛苦,我们抱有痛惜之念。我一次也没有说过日本不曾侵略。”

既然如此,那么安倍是否应前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或七三一部队遗址凭吊?

若果真如此,写入“中日四项原则共识”的“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历史问题”这一影响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才能真正得以克服。

本文转自:百万庄通讯社

观后感

已有1人参与

1票 0票 0票 0票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分享给小伙伴们
        

扫描二维码下载GET资讯

上瘾全世界的好新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