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Twitter女孩感动世界,也招来质疑

2016-12-09 18:19

柏丞编译

Twitter将芭娜的账户标记为“已认证”——这意味着该公司已经确定了帐户持有者身份的真实性。

她今年7岁,长着一对酒窝,头戴粉色蝴蝶结,门牙缺了一颗,英语结结巴巴。三个月前,她通过Twitter讲述关于炸弹、死亡和绝望的事,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她描述的是被叛军控制的叙利亚城市阿勒颇(Aleppo)东部地区的状况。

女孩.jpg

此后这个名叫芭娜·阿拉拜德(Bana Alabed)的女孩在Twitter上吸引了22万粉丝,据说她的帐户由她母亲法蒂玛(Fatemah)打理,后者也会在Twitter上发文。畅销书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是芭娜的Twitter粉丝之一,她被芭娜的求存故事深深吸引,并为其发去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电子书。西方媒体纷纷刊发文章或者制作电视片,颂扬芭娜面对恐惧时的勇气;《纽约时报》10月份的一篇专栏文章就是以她为主题。

因此,当叙利亚部队在阿勒颇东部地区节节推进,芭娜的Twitter帐户@AlabedBana于上周末删号时,很多人都担心她已经遇难——不过到了周二,该帐户又恢复了。

在周三的一条推文中,芭娜的帐户暗示叙利亚地面部队控制了她所在的社区。

叙利亚境内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六年,世人对那里的暴力日渐麻木,但偶尔还是会被饱受苦难的叙利亚儿童的影像刺痛良知。像阿兰·库尔迪(Alan Kurdi)和奥姆兰·达克尼什(Omran Daqnees)一样,芭娜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库尔迪是一名溺亡的两岁叙利亚幼童,其遗体在土耳其的海滩上被人发现;达克尼什则是因为在阿勒颇的家遭到轰炸,被救出时满脸迷惑、满身是血。

但在这个互联网骗局和谎言层出不穷,假新闻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推进政治议程的时代,芭娜的Twitter账户也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性的质疑。

譬如,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尤其是一个母语并非英语的7岁孩子来说,她的一些推文太复杂。

还有一些则存在让人放下戒心的语法错误,似乎是有意博取同情。

有人怀疑芭娜说话的视频是经过排练或改动的。

由于记者基本上无法近距离观察叙利亚冲突,常常无法直接确认信息的出处,这种担忧被放大了。

芭娜的母亲法蒂玛自称是一名26岁的英语教师,她已经通过Skype和WhatsApp跟《纽约时报》进行过交流。按照法蒂玛的说法,这些Twitter帖子发自阿勒颇东部地区,她和芭娜以及两个更年幼的孩子——5岁的穆罕默德(Mohamed),3岁的努尔(Noor)——一起生活在那里。

他们都曾出现在@AlabedBana发布的照片和视频里。但芭娜是唯一一个花大量时间面对镜头以及跟观众说英语的人。在很多视频里,她看上去是在照着卡片读或是背诵。

法蒂玛说,是她教会芭娜说英语的。从她为女儿拍的照片和视频来看,她似乎对数字技术颇为精通。不过,芭娜的账户上有几则视频似乎是由当地的公民记者用品质更高的摄像机拍摄的。

芭娜及其家人还曾在一部关于阿勒颇的纪录片里现身。上个月在法国播出的这部片子是由法国知名杂志《7点到8点》(Sept à Huit)制作的。

反政府活动人士以及在阿勒颇东部地区工作的医生通过Skype和WhatsApp证实,芭娜和她母亲的身份与她们自己的陈述没有出入。但芭娜的Twitter账户也引来了大批发表煽动性言论以及同情叙利亚政府及其俄罗斯支持者的人,他们把芭娜斥为骗子。

一些人宣称,芭娜的父亲是一名暴戾的圣战者,隶属于一个驻扎在阿勒颇东部地区、跟基地组织有牵连的武装组织。另外一些人宣称,芭娜和她母亲是由美国虚构出来的人物,是其抹黑叙利亚和俄罗斯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种嘲讽所涉及的情况并非没有出现过,一个著名的例子也和叙利亚有关。2011年,一个自称是女同博主的女人以阿米娜·阿拉夫(Amina Arraf)为笔名,撰文介绍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政治迫害情况,然后突然消失了。

事实证明,这名人称“大马士革同性恋女孩”的博主,是一名时年40岁、来自乔治亚州的美国男子。

Twitter将芭娜的账户标记为“已认证”——这意味着该公司已经确定了帐户持有者身份的真实性。除了跟芭娜的母亲交流过,《纽约时报》还通过比照卫星地图得以验证,芭娜的Twiter帐号上的视频至少有一部分是在阿勒颇东部的沙尔(Al Shaar)录制的。

推特2.jpg

但目前尚不能确定,她的推文——可以由任何一个知道其密码的人在任何地方发出——全都源自阿勒颇东部地区。也不能确定有多少推是芭娜自己撰写的。

在WhatsApp上被问及这些问题时,芭娜的母亲未立即回应。

国际援助领域的倡导人士对芭娜的声名鹊起有着复杂的感受: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因为芭娜的缘故,国家社会更加同情叙利亚的受害儿童;但他们担心,在Twitter上呈现出来的芭娜的故事或许不尽准确。

“不论是芭娜、阿兰·库尔迪还是奥姆兰·达克尼什,他们都引发了对某个问题的关注,进而让世人对儿童生存状况有了更清晰一点的认知,”拯救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叙利亚地区主管索尼娅·胡什(Sonia Khush)说。

“至于这个女孩的事情,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她说。“但她作为一个孩子在阿勒颇的生存状态与我们听说的情况相符。那种恐惧,还有各种飞机和无人机呼啸而过的声音。他们非常害怕,晚上难以入睡。”

一些媒体伦理问题专家说,尽管这种令人心碎的叙事颇具吸引力——同样吸引人的是,其核心是一个小女孩——媒体还是必须以怀疑的态度对待这个账户,而有些媒体没有做到。

“人们一直在质疑,这个7岁的孩子是否正被用作宣传工具,如果真是如此,又是谁在利用她,”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媒体伦理与媒体法教授简·E·柯特利(Jane E. Kirtley)说。“有时候我们会沉迷于一个观念,基本上忽略掉那些会让这一观点出现动摇的事情,忽略掉那些本该让我警醒的事情。”

她还表示,“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一个故事如此引人注目,我肯定会保持警惕。”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观后感

已有8人参与

7票 1票 0票 0票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