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同性恋,我在中国是这么长大的

2017-03-20 06:50

Sydney编译

文章特别隐去了主人公姓名。

“在中国,以同性恋身份长大是种什么感觉?”

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大陆,当身边的人知道我是同性恋时,通常他们都会问我这个问题。对于他们的好奇,我能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同性恋是“不可说”的。 

一直有人希望我能够说出这段成长经历,坦白讲,没有太多挣扎,也没太多快乐。

始于困惑 然后清醒

当然,一开始我是很困惑的,因为我对男孩会有莫名其妙的心动,尤其是在看成人电影时会主要关注男性,但又不得不与同伴讨论起对女性的各种喜爱。这种感觉,绝大多数男同性恋都会经历,但是这种矛盾的感受并未让我觉得会成为一名同性恋。加之缺乏性教育,所以我对同性恋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f2a31aba25ac7e44cbcca655bccc27e9.jpg

直到我14岁那年(2004年),我潜意识中喜欢的男生靠在我腿上休息,我用手抚摸他的头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更加确认了我喜欢他,我想他可能也喜欢我。可能我俩都胆小,因此之后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好在我一直保留着他的手机号。

兴趣大增 网络弥补

自从有了这次“清醒认识”,我对于同性恋方面的内容更加感兴趣。

加上互联网的助攻,我浏览博客、社交媒体知道了艾伦·金斯伯格、弗雷迪·默丘里,还趁着爸妈不在家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同志亦凡人》。

甚至还跑去网吧看成人同性电影,满足我的好奇心。为了躲避异样的眼光,我专门跑到最里面观看,还尽可能地遮住屏幕,不让旁人看见。每次有人经过,心脏都砰砰地跳,但是我依然不会“暂停”,这种既紧张又刺激的感觉一直没法忘掉,似乎我那最纯真的自我即将脱离被压抑的躯体。

互联网弥补了现实社会无法给予我们的“快乐”,而且就像“避难所”一样,大家在互联网上认识、交友,忘记了现实社会无法接受同性恋的事实。

掩饰自我 放飞自我

高中时期,我认识了几个出柜的小伙伴。我是没那个勇气的,既担心身边朋友知道后会抛弃我,更怕爸妈无法接受我是同性恋。为了继续掩饰自己,当同学在讨论一些同性恋话题时,我都尽可能地表示出对同性恋的不屑、鄙视。

进入大学之前,我与同性恋朋友的交流都限于网上,等到进入大学,我就彻底放飞了自我。我开始尝试对着身边的密友坦白身份,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我想象中的抗拒,甚至还说“早就料到我是同性恋了”。

好吧,真真假假也就这样吧。

harrison_wilkerson.0.0.jpeg

异国见闻 直面自我

大学期间,我去了美国,在洛杉矶、旧金山见识了同性恋的开放程度。他们当街牵手、亲吻,我是多么地希望可以在美国体会一次如此浪漫的场景,毕竟这些在中国都不可能发生。我还第一次去了同志酒吧。

三年前,因为求学我再次来到了美国。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越发自信、坦率。尽管同性恋群体在美国有他们的难处,但我在这里感受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包容。

同志名人、政客,同性恋狂欢节,以及同志婚姻的合法化,种种元素让我更加敢于说出自己的身份、捍卫我们这个群体。

college_boy_LargeWide.jpg

社会偏见 努力消除

虽然中国大环境没怎么变,但在老家上海,有了几家同志酒吧,也有过小规模的狂欢节。

其实,中国的许多同性恋和我一样,时而亮明身份,时而隐藏身份。直到今天,我也没向爸妈坦白,我生活的公开度、自由度依然被周围人的偏见所约束着。

shanghai_2016.jpg

总的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靠我一己之力没法打消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偏见,但是我会与身边同性恋一道努力消除这份偏见。

观后感

已有12人参与

11票 0票 0票 1票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