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龄前儿童海外留学现象,一个“象妈”的思考

2017-09-14 08:00

周宇编译

我是一个“象妈妈”,这个称谓是相对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的“虎妈”产生的。

在蔡美儿的畅销书《虎妈战歌》里,她描述了对两个女儿的“中国式教育”法则——雄心勃勃地追求成功与杰出。

蔡美儿与女儿

蔡美儿的虎妈教育法让像我这样奉行轻松放羊的“象妈”感到无助,害怕孩子将来会输给别人的孩子。

我的女儿问过我,为什么我没有为她报小提琴培训班,我的朋友就这么干了,蔡美儿的女儿因为小提琴技艺优秀,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做过表演。

我无言以对,只好含糊地说了一些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诸如此类的话,听得我女儿直翻白眼,她说我是一个推卸责任的父母。

今时今日,自由放养式的家长教育已经遭到唾弃。

现在,中国出现了新的育儿趋势——学龄前儿童(有些只有三岁)飞往欧美英语国家去上幼儿园。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使他们接受新的文化,为他们日后海外留学做准备。

根据途牛网最近的调查报告,学龄前儿童在中国海外留学生中已经占比6%。

但真的有什么价值么?那些稚嫩的小孩子长大后,会记得三岁时的海外求学经历吗,还是把一切忘了个精光?

我的孩子这么大时,我带他们拜访了巴黎迪斯尼乐园,就是玩耍,不是为了学法语(我是大象妈妈,不是老虎)。

等他们长大后,除了我残酷地逼他们分享一个火腿面包,还有两米高的木偶人让小妹妹哭得要死要活,他们什么印象也没了。

所以我的问题是:把这么小的小孩送到地球的另一边,是给了他们珍贵的受教机会,还是只不过在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鼓励孩子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潜力,与引发他们的激烈反叛,中间是一条细细的界线。 

正如蔡美儿所写,她的大女儿一直遵从虎妈式教育,从无怨言,但是,“我的第二个女儿诞生了,报应来了,我们对她采取一模一样的教育方式,她捱到13岁,开始激烈的叛逆。”

Katrina Rozga是香港Jadis Blurton家庭发展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当父母一再压迫孩子干他们毫无兴趣的事情时,这条细细的界线就被越过了。

“父母都想要最好的孩子,这是自然的,但有时他们的看法压倒了孩子实际想要的东西。而社会主流的看法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是三条路:学医、学法律、学工程。这么狭窄的范围难道适合所有的小孩吗,难道能容下所有的小孩吗?”Katrina Rozga说。

我想起了最近与一位20岁青年的谈话。我问他将来要做什么 决无任何讽刺意味,他马上回答说,妈妈要他做工程师。

Rozga说,孩子不想追求父母对他期许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成功,因为对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压逼之间,总是鼓励更为健康积极,“父母需要偶尔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是为了孩子这么做,还是为了我自己?这样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在学习上、精神上、情感上、身体上、社交上,有助于他成长?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他会开心吗?”

如果您不确定答案,那么,不妨与您的孩子聊聊先。

观后感

已有0人参与

0票 0票 0票 0票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棒呆 深奥 枯燥 什么
给小编个吻 和小编聊聊 按在地上揍 这也叫文章
分享给小伙伴们
        

扫描二维码下载GET资讯

上瘾全世界的好新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