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 16:27
小弈编译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于1月13日发表文章称,在中国之后,全世界都在寻找下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印度看起来最有可能,但是,印度中产阶级的严重缺失可能让这一切成为泡影。
那些访问印度的跨国公司CEO们,似乎都没有把印度市场列入自己未来的计划范围内。一部分的CEO可能出于外交礼貌奉承一下印度人,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如宜家、软银、亚马逊和星巴克等公司真是这么想的。
用不着惊讶,在市场人员和一部分咨询师眼中,印度的中产阶级几乎不存在。除了肥皂、火柴和电话信贷这样全民皆需的产业以外,任何比这高档一些的公司都只能面向极小一部分的人群制定市场。
印度前1%的800万人年收入达到了2万美元一年,这个收入水平差不多和香港类似,随后的9%类似中欧,相当于全球范围内中等收入水准。再向下40%的人口,完全就是南亚穷人的大集合,也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合在一起。至于最后的5亿人,生活水准和非洲的穷人相当。
更加糟糕的是,印度处于发展中,能和中国比肩的中产阶级正在被日益扩大的不平等所扼杀。
造成这种失败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1990年代,印度正式结束持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转为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从中得益。剩下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受制于糟糕透顶的公立教育体系,只能完成最简单的工作。印度的劳动力产能是在太低了。
另外,女性的就业率也低下的可怜,只有四分之一的印度女性在劳动市场上工作,并且这个数字在过去10年中还在不断下降。这一切只让情况变得更糟。
最后,政客的主要工作依然是创造一个消费阶级,历届印度政府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失败的。对于那些希望印度中产阶级增加,从而提供下一轮利润增长的企业来说,不要对此抱有任何幻想。公司需要自己努力,把印度的潜力转化成利润。